Training Program
投資者關係人才待遇媲美 CFO
究竟現在需求甚殷的投資者關係 (Investor Relations,IR) 專才做的是甚麼工作?而年薪往往可以跟上市公司 CFO (首席財務官) 看齊的他們又具備了甚麼條件及技能呢?在2013年10月9日於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 (HKU SPACE) 舉行的專業講座《The Power of Effective Investor Relations》中,主講嘉賓、香港投資者關係協會主席陳綺華博士 (Eva) 就為聽眾講解有關IR行業的發展及一一回答與會者的提問。
行業發展步伐快
雖然比起英美及其他歐洲國家,香港IR行業的起步比較遲,但在近十年間,市場對擁有IR經驗及技能的人才需求大增,並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Eva認為,這和香港股票及投資市場的變化密切相關。她指出,在十年以前,香港的股票市場投資者大多是「散戶」,但這情況在2005年出現了變化,她說:「當時中國建設銀行在港上市,成為當時全球集資量最大的新股,這樣大的集資額一定不能再依靠散戶,而是要依靠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 (或俗稱的『Fund 佬』) 的支持。要獲得他們的『垂青』而投資你的公司,你就必須擁有一個專業的團隊去宣揚公司的發展潛力、解答對方提出的種種問題,並著力維持雙方的關係。」
曾任上市公司CFO、現為中渝置地控股有限公司投資者關係主管及新環保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的Eva指出,在香港約1,600間的上市公司當中,只有最多三分一的公司擁有獨立的IR團隊,反映IR行業的發展極具潛力。「我聽說過,有一間上市公司曾以年薪300萬人民幣(稅後)去招攬IR的人才。無他,市場上的IR人才實在太少;因為行業起步比較遲,在香港,具達十年以上經驗的IR人才寥寥可數,擁有五年或以上的資歷已是相當不錯的了。」Eva說。
IR 的工作
Eva指出,曾有上市公司主席問她可否為他尋找IR的專才。問到對方的要求時,她得到「能說英文便可」的答案。「這正正反映業界及坊間仍然未能完全了解IR的工作。簡單地說,IR主要是向『Fund佬』、其他投資者及分析員講解公司的業務、業績及發展-他們投資的原因及回報,當中當然涉及向各部門拿取數據的工作。但要知道的是,我們跟投資者的談話內容中,絕對不能披露一些對股價有任何影響的敏感資料 (受證監會上市條例的約束),不然便會被罰款800萬,後果嚴重。」Eva重申,IR一定要嚴守「甚麼可以說,甚麼不可以說」的原則去做事;IR責任重大,往往要為公司主席或高層人事把關,若他們「失言」於記者及分析員,IR便要代為「補鑊」。故此,IR從業員有必要接受一定的專業培訓,否則公司便會出現「齊齊錯」的笑話。
Eva坦言,「有錢的地方便要去」- IR專才需要時常跑外勤,向準投資者推介公司的前景。「會面通常進行一小時。大部分人以為,投資者的談論重點只會集中在『數字』上;但事實是,花在數字上的討論的時間往往少於10分鐘。他們最重視的,是公司的策略(Strategies)。」Eva 說。
課程提升業界質素
為增強坊間對IR行業的認識及提高IR人才的質素,Eva除了在2008年創立香港投資者關係協會外,近年更積極與各學院合作創辦滿足市場需求的課程,致力培育IR的精英。Eva參與過的,就包括與HKU SPACE合辦的行政人員證書《投資者關係》 (Executive Certificate in Investor Relations) 課程,而這包涵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vestor Relations、Finance Essentials for Investor Relations及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Ethics in Investor Relations的課程即將進行招生。
首屆畢業生、任職於莎莎國際控股企業傳訊及投資者關係部的 Cheryl Man 說,雖然自己早已從事相關工作,但完成課程後才覺得自己之前對行業的認識不深。「課程是簡單易明的;以前一直以為IR只關乎 Communications 的工作,講求與投資者溝通的技巧。事實不止如此,例如課程中有關理論及實踐的課堂,不但使我明白其實投資者也會分門別類的道理,還教我們怎樣以不同的策略及Skillsets去應付不同的投資者。此外,課程的Workshop非常實用。我記得當中有一個練習,要所有同學都化身為『Fund佬』,而演講的學員只有一分鐘的時間,向他們推介及講解公司的投資前景。這是十分Practical的練習,因為在現實中,與基金經理的交流正講求『快、狠、準』。課程中有關 Corporate Governance 的課,主要集中在法律及應用層面,對我們從事IR的人而言,非常受用。」Cheryl 說。
對另一位第一屆畢業生、於恆盛地產控股有限公司投資者關係部任助理經理的周菁 (Helen) 說,課程對她來說如MBA一樣,讓有工作經驗的人士學會怎樣去整合及反思工作上的種種問題,從而歸納出一套更有力的工作及管理概念。「工作上,我們時常要向投資者發布具針對性 (customized) 的內容-這是課堂裡有提及的。可笑的是,我只在課堂內才明白它的重要性,並開始懂得把它們歸納成一套管理哲學。課程中有關金融的課題,令沒有任何金融及會計背景的我,領略到基本的金融知識-這是十分重要的,因為與分析員及投資者的交流中,一定會談及有關的內容及話題。」Helen最後指出,在報讀該課程時,亦考慮到課程以面對面形式教授的優點。「我認識到來自不同背景及不同行業的同學,大大擴闊生活及社交圈子。」她說。
- 完 -